【專題報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改變出行環境和出行方式是實現可持續交通的關鍵

圖片:網路擷取

2021 年 10 月 14 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即將於今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在這一事關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決戰之年”,“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於10月14日-16日也在中國北京拉開帷幕。此次大會將聚焦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所有交通方式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全球實現可持續交通提供具體解決方案,開創新的經濟機遇,改善人們的健康與福祉。《聯合國新聞》在會議期間採訪了一名與會者——中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事業的領軍人物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請聽特約記者杜佳的報導。

城市交通運輸系統對綠色交通做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減少交通擁擠,降低環境污染,節省建設維護費用,促進社會公平。而可持續交通涉及到交通的各個環節,使其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也是可持續交通的宣導和推動者。他認為,在可持續交通的語境下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內容包括:交通建設的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交通建設工程使用材料對環境的影響,交通運行以及運行使用的交通工具對環境的影響。人們希望,通過可持續交通可減少交通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增加交通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周晉峰指出,交通對環境最大的影響在於對自然生命棲息地的破壞。

周晉峰:“最大的矛盾是交通對於野生生物的自然棲息地進行了碎片化,這是談的少、但是影響最重大的一項。我們的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包括港口、碼頭,所有的交通形式,都會大規模的佔用自然環境的自然土地,這樣的話都會對自然生命產生巨大的破壞。我們的地球是人類的唯一的棲息地,生物在面臨大滅絕,我們唯一的棲息地在崩潰。很多人只知道要保護瀕危物種,要有保護區,但是其實最重要的是自然的棲息地。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體,我們只在保護區裡保護是不夠的。”

周晉峰指出交通基礎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建設中大量工程在迅速進行,基本的道路和基本的交通在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但是他認為,過度開發和無度修建造成自然資源持續濫用,使得今天人類和生物的棲息地都在迅速地崩潰。他表示,現在要把保護地球放在第一位,一切過分之舉都應該受到限制,開發要有節制和限度。

周晉峰:“我們不反對交通,我們反對的是過分的交通,比如說修了一條鐵路,基本上常年都沒有什麼客人,這樣的就是過分的交通。那麼修了雙向八車道的高速公路,一個車道都用不滿,常年如此,我們反對的是這些。”

談到全球經濟發展不均衡,對交通建設需求存在差異的問題,周晉峰特別強調了“碳平等、碳權力和碳責任”的理念,強調地球屬於全人類,每一個人都應該共同面對氣候、環境危機和可持續生存危機。

周晉峰:“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每個人都面臨著相同的生存權利。那麼欠發達地區說我們也要修路。沒錯,他有同樣的生存權利,但是他今天也有同樣的責任。那麼在剛才提到的待發展地區,人類的智慧,人類的幸福,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當然有權去分享,當然應該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必要的交通還是應該有的,但是所有的過分的交通都應該停止。”

在當今全球工業文明的大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現代交通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通過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貫徹落實,為調動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參與提供了有利條件。

周晉峰呼籲各方採取負責任的行動,通過知識和日常行為的力量,為積極的變革做出貢獻。

周晉峰:“我提出了一個口號叫hbs,human based solution。我們人要改,一公里以內我都走,三公里以內我都騎自行車,我都儘量用公共交通,只要人去改,我認為可持續交通不難。 我們因人而改變我們自己,全體人民的參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人民的改變會推動企業的改變,企業的改變和人民的改變又會推動政策、政府的改變。我們相信世界上公民、產業和政府都會積極地投入到轉型之中,就像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可持續交通大會一樣,我們會依靠眾人之智,在一起商量出更好的方案,並且發出更加雄心勃勃又切實可行的新的倡議計畫,為我們的可持續交通的發展不斷的去掀開新的篇章。”

source: 
UN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