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家庭“小氣候”決定人類社會“大氣候” - 國際家庭日專訪文化學者酈波

 

 2019年5月17日 

家和萬事興,齊家治國,家國天下,安居樂業,天倫之樂......在中國人的字典裡,家與國總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家也被視作一切成就,快樂的基礎可見自古以來,家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 ,著名文化學者,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博士在紐約講學期間接受了聯合國新聞的專訪,他指出,雖然面臨城市化的巨大衝擊,但家始終是中國人的終極歸宿。請聽張立的報導。 

 

過去幾十年來,由於全球趨勢和人口變化,全世界的家庭在結構方面呈現出了多種形式,但不論時代怎樣變遷,家庭始終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酈波指出,當今社會,“核心家庭“模式是全球的主流,大家族的概念越發淡化,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卻越發重要。 

酈波:“核心家庭越來越普遍,和傳統的(家庭)有什麼區別呢中國古代特別講究四世同堂,或者幾世同堂,或者家族混居在一起,包括中國古代的很多村落,很多都是一個家族的村落,都是族群的家庭結構,現在雖然還能看到兩代,三代,祖孫在一起生活,但更多的是夫妻帶著孩子,基本上都是我們叫的“核心家庭”。家庭成員人數越來越少,個人在家庭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大,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反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清晰化。我們以前一談到家庭文化,就是家族文化,聚集式的,群居式的,今天家庭結構至少在形式上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家:回溯祖先的河 

酈波表示,家文化對中國人極其重要,即使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華夏文明自西周開始走向了祖先崇拜的方式,而其他文明繼續走向鬼神崇拜和宗教崇拜。因此,家不僅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中國人回溯祖先的河流。 

酈波:?“中國人(講究),家國天下,家國同構由家到國,由國到家,是密不可分的為什麼會這樣它從文明史的考量上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就人類文明的範圍看,家庭都很重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它的重要意義和西方不一樣。為什麼呢?甲骨文裡,“家”這個字最初的意思不是幾個人在一起生活,它其實是有關於祭祀,'宀'(寶蓋頭)是祭祀的場所,祭祀中用到牛,羊,豬三牲,牛羊豬合用,這叫做“太牢',寶蓋頭下面加上一個”牛';如果不用牛,只用羊和豬,叫做'少牢';如果牛羊都不用,只有豬,也可以用來祭祀,這叫做“特牢'這種祭祀的方式合稱,據郭沫若先生考證,他是甲骨文的大師,甲骨四堂之一,這叫做“家祭'。所以陸游臨終有句名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個'家祭'其實源頭非常早,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種祭祀 我們後來知道,由殷商,殷商還是鬼神崇拜,到了西周之後,華夏文明和人類其他族群的文明是不一樣的,是我們選擇的另一條道路,其它大多數文明繼續走向鬼神崇拜和宗教崇拜,而華夏文明,因為家祭這種祭祀方式,伴隨著它走上一條祖先崇拜的方式。所以,在中國文化裡面,家不止是一個社會構成單位,它是一個歸宿。美國人會把家按在車上,叫房車,中國人一定要買個房子。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人的終極歸宿在上帝那裡,家不過是一個驛站,經過的地方,可是在中國文化裡面,它是一種終極歸宿,它不光是一個驛站,它是要回到祖先的河流裡,而且是通過家的方式回到祖先的河流裡。“ 

 

復古不是泥古:傳統家庭與個性解放並行不悖 

當今中國,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家庭觀念和結構也面臨著巨大的衝擊。中國民政部去年發布的“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中國有1063.1萬對情侶依法辦理結婚登記,比上年下降7.0%;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437.4萬對,比上年增長5.2%。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中國的結婚率一直在下降,2017年結婚率為7.7%,離婚率則是從2010年的2%提高到2017年的3.2%。 

酈波:“美國,歐洲完成城市化的進程都用了將近100多年,可是中國完成城市化進程很快,在這個過程中,受西方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包括家庭關係方面的變革,包括離婚率,家庭組成形態,其實對中國社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追求個性的自由和解放,都和改革開放以前的傳統認識大不相同“。 

雖然中國的家庭形態也越發多樣化,但酈波認為,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現代的個性解放並非對立的兩極,而應在尊重人性的同時保留中國家庭教育的古老智慧。 

酈波:“復古不是泥古,不是回到古代,不是簡單地把古代的東西拿來就行,復古是打著復古的旗號進行創新,汲取前人的思想精華,去其糟粕,然後再創新,不斷地兼收並包,吸取各自的特長。西方的家庭文化非常注重對家庭成員個體生命自由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而東方大家庭,包括此前的家族文化中對個性成長的積極影響,這一點其實也是很值得西方去借鑒的。我們簡單地認為,儒家文化所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以偏概全。中國古代家族教育中其實有很多非常深刻的智慧“。 

 

 家庭“小氣候”可以決定人類社會“大氣候” 

 2019年國際家庭日的主題是“家庭與氣候行動: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13 ”,包括加強有關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減少影響和早期預警等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加強人員和機構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納入國家政策,戰略和規劃。酈波表示,雖然氣候變化是個宏大命題,但家庭其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家庭的“小氣候”可以決定人類社會的“大氣候“。 

 

酈波:“我們中國人用詞非常豐富,經常說'家庭小氣候',或者一個單位,組織”小氣候“,社會有一個”大氣候“,當然這是加引號的,但是有沒有關係呢有關係,因為這其實是家庭的氣氛,它影響一個個體的成長,一個良性成長的個體是有擔當的,有使命感的。所以家庭氣候是影響每個個體的關鍵,而每個個體的成長最後都會改變我們的大氣,地球家園,生存環境,都要靠每個個體去努力。所以聯合國的偉大在於,它在人類大家園裡挺身而出,做一個志願者,把所有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引導在一起,所以聯合國在人類大家庭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 

 1993年,通過聯大決議 ,決定將每年的5月15日設為國際家庭日。這一國際日為提高對有關家庭問題的意識和加深對影響家庭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過程的了解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今年的國際家庭日,聯合國總部還舉辦了首屆“世界家風大會”等活動,旨在將中國悠久的家庭觀念傳遞給世界。 

 

 

Photo:在白俄羅斯,奧爾加和安德烈與他們三歲的女兒尤莉婭。奧爾加和安德烈說他們想要一個更大的家族,但由於經濟上的限制,他們無法生育更多的孩子。 

sourc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