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經濟放緩和衰退是糧食不安全的加速劑——訪糧農組織統計司官員馮娟

2019 年 7 月 19 日

本周,由包括糧農組織在內的多家聯合國機構共同發佈了2019年度《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對全球饑餓與肥胖問題同時加劇的趨勢提出警告,並分析了饑餓與經濟狀況之間的聯繫。來自糧農組織統計司的馮娟就亞洲與中國的具體情況、肥胖率上升的原因,以及糧食不安全的應對方案等問題接受了聯合國新聞的採訪。請聽錢思文的報導。

馮娟:“亞洲的饑餓人口率在2018年是11.3%,僅次於非洲的20%,高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6.5%。由於人口基數比較大,亞洲也是總饑餓人口數量最大的洲,2018年超過了5億,占全球的63%。”

雖然饑餓人口的比例和絕對數量相對較高,但馮娟表示,好消息是,亞洲的整體饑餓率正在逐年遞減。

馮娟:“哪怕近年來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饑餓上升,包括全世界的整體資料也是上升趨勢,但亞洲的整體饑餓人口率還是逐年遞減的,只有西亞地區的饑餓人口率從2010年開始逐年上升,這主要是因為該地區的國家葉門近年來的戰爭和政治動盪所引起的饑荒。”

中國饑餓率8.5%的統計資料未能準確反映國情

具體到中國,馮娟表示,雖然報告將中國的饑餓人口率列為8.5%,但由於計算所依據的原始資料較為陳舊,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實際的國情。

馮娟:“報告顯示,2016-2018年間,中國的饑餓人口率是總人口的8.5%,相當於還有1.2億人吃不飽飯,但這有可能和國情不符,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早就解決溫飽問題了,現在的問題就是吃什麼,吃的有沒有營養。我們的估算不精確,主要是因為我們手上的資料還是1999年的,沒能很好地利用中國的經濟資料,精確地估算出20年間的饑餓變化趨勢。我們也和中國統計局溝通過了,希望能儘快更新資料,以獲得更精確的估算。我們也希望糧農組織新當選的總幹事屈博士(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能給我們和中國統計局的合作給予更大的支持,爭取早日對中國饑餓人口的估算進行修正。”

全球超重人口數量在2016年就已超過饑餓人口

報告顯示,全球超重和肥胖情況十分嚴重,在包括非洲和亞洲在內的各個區域都出現了上升趨勢,而絕不僅僅是北美和歐洲的問題。馮娟表示,由於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超重,以至於肥胖。

馮娟:“人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花在做飯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多地靠速食、加工食品和外賣來獲取能量,這些食品往往是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同時,隨著科技發展,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活動量也越來越小了。全球的超重人口在2016年就已經超過了饑餓人口。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目標是,到2025年,讓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不再上升,它都不敢說試圖減少,只要不上升就行了。”

馮娟表示,報告發現,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和今年新引入的“中度糧食不安全”指標有著緊密聯繫,尤其是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目前全球共有1.3億人屬於中度糧食不安全,這些人並非絕對處於饑餓狀態,更多的是無法定期吃到有營養的健康食品。

馮娟:“中度食品不安全會導致人們去選擇更加便宜,但是沒有營養,而且是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加工食品。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和大多數的市場,還是新鮮和有營養的食物更貴一些。”

此外,中度糧食不安全也包括“不確定未來能否繼續獲取食物”的群體。馮娟表示,這一群體往往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從而進一步導致肥胖。

馮娟:“報告引用了一些文獻表明,焦慮情緒會引起暴食暴飲,改變身體對食物的正常吸收,可能會導致肥胖,所以中度食品不安全的發生率越高,成人肥胖的發生率可能也就會越高。而且也有研究表明,童年時期如果經歷了饑餓、營養不良和糧食不安全等情況,成年後超重或肥胖的概率就會增加。”

經濟放緩是糧食不安全的加速劑

馮娟表示,《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出版了三份,每一份都各有側重,2017年的報告著重分析衝突和暴力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去年的報告關注氣候變化,而今年的主題則是經濟放緩和衰退。

馮娟:“衝突和氣候情況實際上是鬧饑荒和饑餓人口上升的主要因素,經濟放緩和衰退在很多時候是次要因素,但是也很重要。因為經濟放緩和衰退可以加劇或是延長饑荒,削弱一個國家抵抗自然災害和饑荒,或是提供社保的能力。如果說衝突和極端氣候是某些國家饑餓形勢加劇的導火索,那麼經濟放緩和衰退就可能是加速劑。”

與之相反,假如經濟增長能夠保持下去,或者是在發生饑荒之前有相對較好的經濟基礎,那麼即便遭遇衝突或是極端氣候,饑餓人口也不一定會增加。

馮娟:“今年的報告專門說了為什麼2007-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還有緊接著的2008-2009年間的全球金融危機沒怎麼影響到饑餓人口的下降趨勢,那就是因為在那之前,很多國家都有持續幾年的經濟增長。而在目前這一波從2015和2016年開始的全球糧食危機發生時,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放緩了,甚至出現了衰退,所以就沒有能力去抵禦、反抗,並提供社保,導致饑荒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馮娟表示,在饑荒和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時,直接提供糧食援助是必要的應對手段,而真正改善乃至解決糧食不安全問題,還需要從政策入手,提高生產力。

馮娟:“世界糧食署總裁比斯利在報告的發佈會上說道,人道主義工作不可能消除世界饑餓,這麼多年了也沒消除,更有效的方法是產業的發展和制度的建立。我覺得他說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人都懂這個道理,一條魚能解決一時之饑,卻解決不了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吃到魚,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馮娟表示,世界糧食署是一個人道救援機構,其職責就是在危急關頭為有需要的人投下那條救命的“魚”,而糧農組織則是一個政策機構,負責與各國政府合作,為提高農業產能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援。今年的報告就從糧食的供給、獲取、利用和穩定四個方面給出了許多建議。

馮娟:“如果要增加糧食的供給,就需要提高貧困農民的生產力,鼓勵他們採用更加高產的抗旱品種,或是更加有效的耕作方式。如果要提高糧食的可獲得性,那就是中國人經常說的,投資基礎建設,多修路、修好路,發展城郊市場。要提高糧食的利用性,就需要健康和教育部門採取措施,讓吃下去的糧食更好地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而要提高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就需要國家政府統籌安排,首先要尋求政局穩定,其次要提高抵禦負面經濟或氣候衝擊的能力、提供保障。這些都需要多部門聯合協作,絕不是衛生或農業一個部門的工作。”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