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31日
可持續發展目標
-經濟聯合國狀語從句:社會事務部在其最新的數據手冊“2018年世界城市”中警告說,全世界近五分之三的城市至少有50萬居民面臨高風險自然災害。這些城市總共有14億人口,約佔世界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數據手冊在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之際發行。手冊表示,人口至少50萬的1146個城市中,有679個容易受到旋風,洪水,乾旱,地震,山體滑坡或火山爆發的影響,或者是這些因素的綜合疊加影響。
手冊表示,一些大城市面臨多達四五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這些城市包括菲律賓,日本,智利和危地馬拉的首都馬尼拉,東京,聖地亞哥和危地馬拉城等大型城市中心。超過1000萬居民的特大城市面臨的風險更大,只有三個城市 -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埃及首都開羅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 - 在研究分析的六種災害方面被認為處於低風險水平或沒有風險。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聯合國經社部的顧大男錶示:“城市地區佔世界經濟產出的70%至80%,是55%人口的家園。如此集中的人口和經濟活動意味著,如果自然災害襲擊城市,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加昂貴和致命“。
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題是“建設可持續和具有抵禦力的城市”,強調城市需要能夠吸收災害的影響,保護和保全人類生命,限制損失和破壞程度,同時在危機後繼續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
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 (UNISDR)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發現,在過去的20年裡,自然災害已經造成130萬人死亡,另有44億人受傷,無家可歸或需要緊急援助。
聯合國大會 2013年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0月31日指定為世界城市日。這一國際日促進了國際社會對全球城市化的興趣,推動各國在應對城市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方面進行合作,並為全世界的可持續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世界城市日的總體主旨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每年的國際日都會圍繞這一主旨確立主題,目的是促進城市化進程的成功,解決城市化進程中顯現的特殊挑戰。
為慶祝世界城市日,全球將舉辦大約20項主要活動。最重要的一場慶祝活動在英國利物浦舉行。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人居署)執行主任麥慕娜·莫哈德·謝里夫( Maimunah Mohd Sharif)以及利物浦市長喬·安德森(Joe Anderson)出席活動並發表講話。
在世界城市日當天, 教科文組織舉行了圓桌會議,藝術表演和電影放映等一系列紀念活動,以突出城市在促進社會包容和多樣性方面的關鍵作用。
教科文組織表示,隨著城市成為地方和國際上引導積極社會變革的主要角色,城市作為變革推動者的作用在不斷擴大。作為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創新的孵化器,城市完全有能力灌輸一種促進包容和多樣性,捍衛和保護公民權利的治理方式。
Photo: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