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全球每年270萬人被蛇咬傷 處理蛇咬“放血吸毒”不可取

2019 年 5 月 7 日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有超過580億人存在遭遇毒蛇的風險,每年有近270萬人因蛇咬傷而入院,其中大約8萬1000到13萬8000人因此喪生,另有大約40萬人被迫截肢或是落下終身殘疾。該組織已於5月6日啟動一項全球戰略,旨在到2030年使全球蛇咬傷的致死致殘率下降50%。

毒蛇在哪裡?

世衛組織表示,世界上約有3000多種蛇類,其中因其毒液可能造成嚴重傷害而被世衛組織列為重點的大約有250種,分佈在全球160個國家。

蛇咬傷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亞洲的熱帶地區、新幾內亞,以及美洲中南部都是蛇咬傷的高發區。僅在印度,每年就有多達280萬人被蛇咬傷,其中有4萬6000多人死亡。

不同地區造成咬傷的毒蛇種類也各不相同,這使得全球應對蛇咬傷的工作更加困難。在印度和其他地處熱帶的亞洲國家,造成咬傷的“四大蛇王”主要是印度眼鏡蛇、拉塞爾蝰蛇、鋸鱗蝰蛇及印度環蛇。

在非洲則有非洲鋸鱗蝰、鼓腹毒蛇、曼巴蛇、噝蝰蛇和各類眼鏡蛇。在美洲中南部,矛頭蝮蛇、響尾蛇和珊瑚蛇是造成咬傷的主要“兇手”,而在新幾內亞,則主要是太攀蛇,以及被稱為“死亡蛇”的南部棘蛇。

農村地區住房條件較為簡陋、主要依靠務農、放牧,或是狩獵採集等方式生活的勞動者,以及他們的孩子,遭遇蛇咬傷的風險也更高。5歲以下的兒童由於體重輕,受到嚴重傷害和死亡的幾率更高,而孕婦則有大出血和流產的風險。

遭遇蛇咬如何處理?

世衛組織表示,如懷疑自己或他人被蛇咬傷,首先應保持冷靜,造成咬傷的蛇類大多都是無毒蛇,且即便是毒性最強的毒蛇,被咬之後也不會立即導致死亡。

應儘快離開遭遇蛇咬的地點。假如蛇仍未鬆口,可使用樹枝等工具將其挑走。此外,應移除戒指和手鏈等飾品,避免在發生局部肌肉腫脹時導致二次傷害。遭到海蛇咬傷的傷者應立即上岸以免溺水。

切開傷口或遭到咬傷的四肢、拔火罐、用止血帶包紮等操作所能達到的效果有限,且可能引發危險,故應避免實施。

最佳方法是,立即讓傷者停止一切身體活動,用夾板固定其四肢避免移動,隨後立即用擔架或臨時擔架等將傷者送往醫院。

世衛組織表示,由於蛇咬傷可能引發嘔吐和肌肉麻痹,因而應儘量讓傷者左側臥,口鼻朝下,而非平躺仰臥,避免因嘔吐物或舌苔堵住氣道而引起窒息。每年都有許多傷者因以仰臥姿勢被送往醫院而在途中發生窒息死亡。此外,也應密切關注傷者的呼吸情況,並在必要時須進行心肺復蘇。

此外,按壓傷口的做法,只有在遭遇神經性毒蛇咬傷時才能使用,傷口處組織損傷嚴重時須避免按壓。如果疼痛嚴重,可使用口服止痛片。

如何預防蛇咬?

世衛組織指出,蛇咬傷中有80%都發生在足部,或是膝蓋以下額腿部,因此,在有蛇類出沒的地區,穿上具有保護供能的鞋履,避免赤足行走,能夠有效防止蛇咬。

蛇類大多生性害羞,喜歡躲在暗處,成堆的垃圾和老舊的建築材料為它們提供了絕佳的躲藏地點。因此,及時清理垃圾,及時修建住宅、通道和兒童玩耍場所附近的草坪,都能有效降低蛇咬的幾率。

夜間在有蛇類出沒的地區行走時,攜帶手電筒等照明工具也是非常關鍵的預防措施。世衛組織提醒,哪怕只是走出帳篷去上廁所的短短一小段路,都有可能讓你在一片漆黑之中不慎踩到毒蛇。

此外,在蛇咬傷的高發地區,增加住宅密封性,讓蛇類無法進入,睡在高於地面的床上,並仔細地掛上蚊帳,也能預防蛇咬傷的發生。

抗蛇毒血清所面臨的挑戰

注射相應的抗蛇毒血清是治療蛇咬傷最為有效的方式。世衛組織已將抗蛇毒血清列入其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也就是說,在有蛇咬傷發生的地區,血清製品理應是基礎醫療保健體系中的必備藥品。

然而,不同種類、不同地區、不同大小和年齡的蛇,其毒液的組成也各不相同,抗蛇毒血清也必須“對症下藥”,由於需求量較低,一些廠商停止了生產,導致部分血清產品價格上升,部分偏遠地區的診所缺乏儲存血清所需的低溫設備,也導致許多傷者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治療。

由於許多蛇咬傷會對人體神經、細胞和血液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所以注射血清的時間是越快越好,然而許多蛇咬傷發生地點距離最近的醫療設施非常遙遠,有些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傷者不得不長時間步行才能抵達醫院,不但拖延了治療時間,還加速了毒素在體內的擴散。

世衛組織今天公佈的全球戰略將在2019-2030年間,花費近1.37億美元,通過加強對高風險群體的教育、建立充足的抗蛇毒血清儲備、降低蛇咬傷治療費用、加強發展中國家醫療體系,以及擴展全球合作等多方面的措施,力爭在2030年實現全球蛇咬傷致死致殘率降低50%的目標。

source: 
聯合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