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可能影響糧食安全和生計

2019 年 7 月 17 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天表示,在全球的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也就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和顯著的地區中,有17個位於亞太區域,但該區域快速的經濟發展可能導致這一珍貴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遭受進一步侵蝕,其中農業的擴張是主要因素。

糧農組織表示,紅樹林是主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世界上現存的紅樹林中有超過半數都位於亞太地區,然而自1960年以來,該地區的土地使用經歷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轉變,大量土地被轉為農業或畜牧業用地,經濟和農業發展的用地需求正在讓紅樹林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亞太地區的淡水系統支援了全球超過28%的水生和兩栖類物種,但其中有37%都受到過度捕撈、污染、基礎設施建設和外來物種侵襲的威脅。

此外,由於森林和草地等棲息地的消失和退化,在整個亞太地區,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數量都在下降。

在所有生態系統中,森林、山地、內陸淡水和濕地,以及沿海地區所受到的威脅最為嚴重。亞太地區擁有世界上一半的大面積島嶼和最為豐富的珊瑚礁,但其海洋生物多樣性在人類的活動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糧農組織在今年二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中警告,作為人類糧食體系基礎的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將嚴重影響未來的食物、生計、健康和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符合農業部門的眼前和長期利益。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庫珀表示,亞太地區“擁有全球半數以上的農民和漁民,以及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毫不誇張的說,亞太地區的狀況將決定地球生命的未來”。

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兼亞太區域代表卡迪瑞桑表示,“生物多樣性對於保障亞太地區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是健康和營養膳食的基礎,有助於改善農村生計,同時提升個人和社區的災害抵禦能力。”

在今天於曼谷召開的區域諮詢會上,糧農組織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將與亞太地區的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學術界以及非政府組織一起,對該區域目前正在實施的36個最佳實踐進行分析討論,找到讓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和諧共存的可行方式,其中也包括許多來自土著社區的代代相傳的傳統做法。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