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基會:三分之二6個月到2歲兒童未能獲得成長所需的營養膳食

2019 年 10 月 15 日

聯合國兒基會今天表示,全球五歲以下兒童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營養不良或是超重,總人數超過2億。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食品行業所存在的問題正在讓兒童承受嚴重的後果。

兒基會今天發佈的《2019世界兒童狀況報告:兒童、膳食與營養》指出,全球六個月到兩歲之間的兒童中,有近三分之二未能獲得支持其快速成長的身體和大腦所需要的營養膳食,使這一群體面臨大腦發育不良、學習能力減弱、免疫力低下、感染發生率增加,甚至是死亡的威脅。

兒基會執行主任福爾表示,“儘管科技、文化和社會在過去數十年間進步顯著,但我們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事實:假如無法讓兒童吃得好,就無法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數百萬兒童吃著不健康的食物勉強度日,僅僅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各國需要改變對營養不良問題的理解和應對方式,不僅僅要讓兒童獲得足夠的食物,更要讓他們吃上應該吃的食物。這是當今全球所共同面臨的挑戰。”

報告針對21世紀兒童營養不良的各種表現形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評估,指出營養不良的“三重負擔”:營養不足、由於缺乏必須營養素導致的隱性饑餓,以及五歲以下兒童超重。

報告表示,在全球範圍內——

  • 有1.49億兒童發育遲緩、5000萬兒童身材消瘦
  • 有3.4億兒童——相當於每兩名兒童中就有一名——缺乏維生素及鐵元素等必須的微量元素
  • 有4000萬兒童超重或是肥胖

由嬰兒配方奶粉餵養的兒童人數正在增加

報告表示,不良的飲食和餵養習慣在兒童出生之時就已存在。目前全球僅有42%的六個月以下兒童能夠獲得純母乳餵養,由嬰兒配方奶粉餵養的兒童人數正在增加。2008-2013年間,以牛乳為主要成分的配方奶粉銷售額在全球增長了41%,而在中國、巴西、秘魯和土耳其等中高收入國家則增加了72%。

兒基會表示,這主要是由於不當行銷,以及保護、推廣和支持母乳餵養的政策和專案薄弱所導致。

在大約六個月時,兒童的飲食開始逐漸向糊狀或固體食物過渡。報告指出,在這一階段,有太多的兒童未能獲得所需的健康飲食。全球六個月到兩歲之間的兒童中,有近45%沒有吃到任何水果或蔬菜,有近60%沒有獲得任何蛋、奶、魚或肉。

近半數學齡兒童至少每週吃一次速食

而隨著兒童逐漸成長,暴露在不健康飲食之下的幾率也顯著增加。由於行銷和廣告不當,超加工食品不但在城市,就連在偏遠地區也比比皆是,速食以及高糖飲料的獲取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

報告顯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有42%的學齡兒童每天至少會引用一次含糖碳酸飲料,有46%每週至少吃一次速食,而高收入國家的比例則更高,分別為62%和49%。

報告表示,2000-2016年間,全球5-19歲兒童的超重比例從十分之一上升到了五分之一。與1975年相比,5-19歲女童的肥胖率增加了10倍,男童增加了12倍。

特別關注:中國兒童肥胖人數居全球之首

報告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快速城市化,中國的營養不良情況自1985年來發生重大變化。學齡兒童發育遲緩的比例從1985年的16%下降到2014年的2%,但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卻從1%上升到了20%。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在2015年表示,中國2-19歲的人群中有超過1500萬人肥胖,肥胖兒童人數居全球之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則在2012年表示,中國全部人口中約有1.2億超重或肥胖。

2018年一份針對9-11歲兒童的調查顯示,男童發生肥胖的比例為21%,女童則為12%。來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兒童發生超重或肥胖的幾率更大,但富裕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富裕城市家庭的獨生子最容易出現超重或是肥胖。

報告表示,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快速的經濟發展、城市化與技術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兒童身體活動減少,飲食逐漸從傳統上富含植物和穀物、由家庭自行烹調的三餐,轉向在家庭之外,以零食形式消費的肉類、高糖和油炸食物以及含糖飲料。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至少需進行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但2010年對中國9-18歲學齡兒童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3%達到了上述標準。課業負擔較重使得兒童不得不犧牲玩耍時間用於學習。

另外,傳統觀念認為體態豐腴是富裕、社會地位高以及身體健康的象徵,導致兒童常常被過度餵食,這一點在主要由祖輩負責照料兒童的家庭之中尤其明顯。

為應對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已於2006年啟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項目,旨在為85%的學齡兒童提供更多運動和身體活動的機會,同時將體育列入學生全面發展要素之一。採取緊急干預措施應對兒童超重和肥胖問題也已寫入“健康中國”戰略及全國營養方案。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