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8月24日
分析人士預言,美國高等學校新學年將繼續面臨中國留學生人數銳減的局面。高等教育專家說,新冠疫情、美中關係持續緊張等因素,是中國學生來美留學熱情走低的主要推手。專家們說,如果這一勢頭持續下去,不僅給美國高校造成經濟損失,而且會削弱美國對下一代中國人的影響力。
美國阿比林基督大學(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課程設計總監方柏林博士(Berlin Fang)對美國之音表示,美中雙邊關係的惡化,以及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旅行禁令,是造成來美中國留學生減少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方柏林看來,導致中國留學生人數減少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美國高等教育的價值或含金量的降低。中國學生留美熱情下降的首要原因,是由於新冠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造成中國學生來美留學很困難。
“儘管美國從4月份開始向中國學生開放簽證和旅行,但是只要新冠疫情得不到控制,中國學生就不容易返校或入學。另外,家長和學生也非常擔心美中關係的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而目前美中關係已經跌至歷史的最低點,”他說。
不過,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負責本科生教學管理、熟悉招生工作的馬釗教授則認為,中國留學生赴美入讀名校的意願還是很強大的,同時因為留學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準備的工作;因此那些已經在留學軌道上的在校生,以及就讀各種體制外高中的中國學生,留美的計畫也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但是如果學生正處在留學規劃階段、或者希望就讀敏感專業、家庭財力水準有限、或對健康等留學風險承受力較差的家庭,他們的赴美留學熱情會大幅下降,”馬釗說。
課程設計專家方柏林還指出,近來不斷有關於美國種族歧視,甚至攻擊亞裔的報導,這也使得中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去美國留學感到擔憂。
曾經留學中國、美國國防語言學院(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前“文化意識”教官白伊麗博士(Elizabeth Bowditch)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提到了美國時常發生的仇視亞裔暴力犯罪問題。
白伊麗說,如果願意來美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銳減,她不會感到驚訝。儘管美國放寬了簽證限制,並在新冠疫情初步平息之後重新開放了學校;“但鑒於反亞洲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的問題,在中國已經廣為人知,中國公民可能會對美國校園的安全感到擔憂。畢竟,中國學生和家長還有其它選擇”。
“一旦有中國留學生選擇在其它地方入學,可能就已經永久地打開了美國之外留學途徑的大門;因此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人數的減少將會是永久性的,”她說。
拜登應如何處理特朗普時代的政策
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2020年5月份簽署、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一項行政命令,指責中國“正在開展一場廣泛而資源充足的運動,以獲取敏感的美國技術和智慧財產權,部分目的是為了加強其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和能力”。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禁止畢業於被認為與軍方有關聯的幾所大學的中國學生,來美國攻讀理工科研究生學位或從事研究工作。當時美國國務院曾經發表聲明說,有“高風險研究生和研究學者”被驅逐出境,因為他們“被發現受第10043號總統公告的約束,因此沒有資格獲得簽證”。
參與並熟悉中國留學生招生工作的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教授馬釗認為,特朗普對中國留學生的政策非常武斷、無差別、且有悖於美國大學開放民主的原則。
馬釗對美國之音表示,拜登政府可以對內加強大學及科研機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進行必要的背景安全審核,對於大學的捐款和聯邦科研經費的使用等有更好的監管措施。
“他也應該考慮恢復正常的兩國教育交流專案(比如富布萊特計畫、語言培訓計畫等),促使司法部的‘中國行動計畫’更加透明和公正,停止用‘麥卡錫主義式’的方式調查華裔學者,不要濫用對中國留學生(特別是本科階段的留學生)的背景調查等,”他說。
阿比林基督大學課程設計總監方柏林對美國之音說,只要美中兩國衝突和對抗的宏觀環境繼續下去,對於國際學生政策的微調可能無濟於事。“不信任感是非常具有傳染性的,它從政治領導人蔓延到政府機構,繼而傳播到地方機構。”
方柏林認為,美中兩國之間更加正常化,或至少是正常運作的關係,可能有助於扭轉中國留學生人數這種下降的趨勢。拜登總統上任後採取的政策,從簽證和旅行方面來說,對於美國大學錄取中國學生已經相當便利了;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兩國之間更深層次的不信任;而這種深層的不信任則是更難解決的問題。
“這不是拜登政府單方面能夠改變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同樣也需要中國方面的努力,”他說。
中國學生留美熱情走低,令美國損失科技人才
美國高教界人士認為,除了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之外,美國政府當前的國際學生招生政策,以及其它國家在招攬人才方面的競爭,使得美國面臨失去人才的危險。
美國羅賈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助理副校長兼國際服務辦公室主任拉維·尚卡爾(Ravi Shankar)日前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西方國家,包括加拿大和英國,甚至包括中國在內,都是是美國大學招收國際學生最大的競爭對手。
多家研究機構的數字顯示,雖然受影響的學生只占中國學生的一小部分,但這些學生一般都是在從事一些重要的研究。據估計,在美國的理工科(STEM)研究生中有16%是中國公民;大約三分之一的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是在中國完成本科學位,但其中一半以上的人繼續在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
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馬釗教授認為,鑒於目前美中兩國緊張關係沒有得到多大緩解,中國留美學生減少的勢頭可能還要繼續下去。“由於美中競爭與矛盾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而科技競爭又是兩國矛盾的中心議題,再考慮到美國國內政治局勢施壓拜登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等因素,都會對留學起阻礙作用,”他說。
馬釗對美國之音說,疫情引發的問題、旅行障礙、額外的財務支出等因素,也會使許多家庭對留學採取更謹慎的態度。對於美國大學而言,中國留學生人數減少,會影響學校財務收入,中國研究生人數下降,也對學校的科研和教學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當然,最重要的是美中兩國關係將缺少一個重要的聯結紐帶,削弱民間溝通。”
阿比林基督大學方柏林博士則認為,中國留美學生人數能否回升,儘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中兩國關係是否會升溫;但是美國作為一個更大、更全面的高等教育體系,仍然是對中國家長和學生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因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相對於美國要少得多,這使得進入一所好的大學或者學院的競爭更加激烈。
在方柏林看來,美國高等教育,某種程度上講,是美國向其它國家輸出的一種有利可圖的出口產品。因此,當它不能吸引很多學生的時候,基本上是出口收入下降的問題。
“隨著中國學生人數的下降,美國大學可能會因此失去一些中國學生的學費收入。更重要的是,隨著來美留學的中國學生的減少,美國對下一代中國人的影響也就變得更小了,”他說。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的資料顯示,在2018-19學年,約有110萬國際學生在美國大學學習,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