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組織啟動環境DNA項目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解鎖”知識

圖說: 網路截取

2021 年10 月18 日

環境DNA技術涉及收集和分析從環境(土壤、水、空氣)而非單個有機體中收集的樣本。

在教科文組織的項目中,科學家和當地居民將從選定的海洋世界遺產地的廢棄物、魚類粘液或細胞中收集遺傳物質,以監測魚類物種情況,包括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种红色名錄的物種。

教科文組織表示,為期2年的環境DNA項目將幫助衡量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及其對海洋世界遺產地海洋生物分佈和遷徙模式的影響。

氣候變化正在影響水下生物

該項目在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奧託內(Ernesto Ottone R.)

他指出,氣候變化正在影響著水下生物的行為和分佈,人們必須了解現狀以便能夠根據形勢變化調整保護工作。

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助理總幹事兼執行秘書拉比寧(Vladimir Ryabinin)表示,環境DNA採樣可以提供一種創新的、負擔得起且迫切需要的能力,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態系統及其組成和行為,並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海洋資源。 

療愈海洋的希望之光

教科文組織的海洋世界遺產地因其獨有的生物多樣性、特殊的生態系統及反映了地球歷史的重要階段而廣為人知。

自1981年首個海洋遺產地——澳大利亞的大堡礁被列入該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以來,該《名錄》已構建起由50個海洋遺產地組成的全球網絡,它們是療愈海洋的希望之光。

在海洋監測和數據收集中使用環境DNA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教科文組織這一開創性的項目將改進採樣和數據管理的標準程序。此項目將首次在多個海洋保護區採用一套統一的方法,因而在向公眾提供這些數據的同時,它還將標誌著全球採樣和數據監測及管理實踐標準的誕生。

當地居民採樣,實驗室測序

教科文組織表示,當地居民將在專家的指導下參與項目,完成水樣採集、過濾、修復環境DNA等工作,然後專門的實驗室將給這些環境DNA測序。

所有數據將由 它致力於增進我們對海洋生物的了解,並幫助制定監測指標,為保護和管理政策提供信息。

環境DNA項目由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和世界遺產中心實施,荷蘭佛蘭德省政府提供支持。

sourc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