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21日
人權
今天是世界漁業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梵蒂岡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為支持全球十分之一人口的生計,必須杜絕捕魚業中所使用的非法和不人道手段,代之以更加可持續的捕撈方式。
魚類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現代化的捕撈和加工技術進一步促進了漁業的迅猛發展。然而,由於漁船船員長時間在海上生活,無法離開船隻,捕撈工作時間長,環境差,僱傭手續不透明,漁船在海上作業時執法部門難以觸及等種種原因,使得捕魚業成為侵犯勞工權利,強迫勞動,乃至人口販運的重災區。
糧農組織與梵蒂岡今天在羅馬共同舉辦世界漁業日慶祝活動,強調勞工權利是人權的一部分,並共同探索打擊捕魚作者:華爾街販運強迫狀語從句:勞動現象的有效值方法。
出席活動的國際勞工組織副總幹事奧馬魯(Moussa Oumarou)表示,“在招募船員時實行欺詐,僱傭童工,缺乏書面勞動合同,扣發工資,實施暴力,威脅以及惡劣的工作條件”在捕魚業中十分普遍,破壞了其他遵紀守法的從業者的努力。
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GeneralJoséGrazianoda Silva)則表示,漁業能夠提供許多有價值的機遇,然而卻又常常讓最為脆弱的群體受到傷害。糧農組織“港口國措施協定”等國際法律手段的存在,正是為了保護漁業本身。他敦促盡快“杜絕捕魚業中的侵犯人權現象,同時終止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的捕撈活動”。
梵蒂岡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樞機主教圖克森(Peter Turkson)表示,強迫勞動,人口販運以及在海上失踪等侵犯人權現象的報告,“常常與使用方便旗,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捕撈,以及跨國犯罪相聯繫......漁民們正在大聲呼救,我們不能充耳不聞,沉默不語“。
糧農組織表示,在共同應對漁業侵犯人權現象的過程中,國際社會首先應通過並執行國際勞工組織第188號“關於漁業部門工作的公約” 。這項於2007年通過的公約旨在確保全球3800多萬漁業工作者能夠獲得安全和醫療服務,書面工作合同,以及社會福利保障。迄今為止,全球已有12個國家批准了這一公約。
其次則是切實執行糧農組織的“港口國措施協定”。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表示,這一協定給予港口管理部門充分的權利,允許他們對漁船進行檢查,調查可能的人口販運,虐待和奴役行為,確保船員權利不受侵犯,從而杜絕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的捕撈活動。目前,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捕撈占到了海洋捕撈的絕大多數。達席爾瓦敦促尚未簽署這一協定的國家盡快完成簽署。
樞機主教圖克森指出,“目前,批准上述國際法律條款的國家數量仍然很少”,他敦促國際機構起草一份“路線圖”,讓上述公約和協定能夠更快地獲得廣泛通過“。一旦獲得所有國家的批准和執行,這些條款就能夠大幅改善漁業工作者與家人的生活,以及全球的漁業資源狀況“。
Photo:印尼蘇拉威西北部,一位漁民在藍碧島(Lembeh Island)卸下捕到的漁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