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狂歡節發生反猶事件教科文組織考慮取消其“非遺”稱號

 

 2019年3月22日 

 

 文化與教育 

 

鑑於今年比利時阿爾斯特狂歡節(Aalst Carnival)上出現種族主義與反猶太主義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一個委員會3月21日做出決議,將考慮是否要把該節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上移除。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府間委員會表示,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所有締約方都應“確保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尊重道德原則”,並且“譴責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 反猶太主義 ,仇視伊斯蘭與仇外心理“。 

 狂歡阿爾斯特節起源於中世紀,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每年基督教大齋期(四旬期)前的週日在比利時西北部小鎮阿爾斯特舉行,為期三天,花車遊行環節以幽默諷刺的形式模仿古今中外的各類人物和事件,營造歡樂嬉鬧與叛逆不羈的氛圍,博人一笑,每年能夠吸引到近10萬名觀眾,是歐洲規模最大的狂歡活動之一,於2010年入選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今年3月3日至5日的狂歡節期間,一輛參與遊行的花車上出現了兩名遭到醜化的正統派猶太人的形象,他們留著螺旋狀的蜷曲鬢髮,臉上頂著一個醜陋的大鼻子,身下堆著鼓鼓的錢袋,另一輛花車上的遊行者則全部以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三ķ黨”的裝扮示人。相關圖片通過網絡在全球傳播後,引發有關宗教偏執以及無視歷史的廣泛批評。 

部分批評者還發起倡議,呼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節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移除,遊行結束一周後的3月8日,8000已有多人通過網絡聯名簽署了一份相關的請願書。 

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奧託內(Ernesto Ottone Ramirez)在3月6日即發表聲明 ,對這一事件進行譴責。他表示,“阿爾斯特狂歡節的諷刺精神與言論自由的公民權利,不能作為此類仇恨表現形式的保護屏障。這一事件違背了教科文組織尊重和尊嚴的價值觀,也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相左“。 

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幹事阿祖萊今天也。對委員會各成員國的相關決定表示歡迎,她指出,“教科文組織必須對類似事件保持警惕,且決不讓步。一個名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卻無視非物質遺產所弘揚的核心價值,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花車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這個狂歡節上出現了“。 

 2014年,阿斯爾特狂歡節上就曾出現過一輛疑似納粹軍官手持毒氣罐的花車,與另一輛表現“死亡列車”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的花車並列行駛,並因此遭到教科文組織的譴責。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在下一次會議上討論是否要將該狂歡節從“非遺”名單上移除。 

 非保護文化遺產物質間政府委員會的職責包括審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締約國所提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的編輯,更新和公佈。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委員國通過選舉產生。列入“非遺”名單並不代表一定會獲得資金支持。 

 

 

 

Phot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sourc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