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12日
移民與難民
在為期十年的全球消除無國籍現象運動“#歸屬”(#IBelong)開展四年之後,聯合國難民署今天呼籲各國採取更快,更果斷的行動來幫助實現這一運動的目標:到2024年在全球範圍內消除無國籍現象。
自2014年11月難民署啟動“#歸屬”運動以來,在消除無國籍現象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有超過16萬6000名無國籍人士獲得了國籍或確認了其國籍; 20個國家已加入相關無國籍問題公約,使得1954年的“關於無國籍人地位公約”的締約國總數達到了91個,1961年的“減少無國籍狀態公約”的締約國達到了73個。此外,9個國家建立或改善了確定無國籍狀態的程序,6個國家改革了國籍法,另外兩個國家廢除了阻止婦女將國籍傳給子女的歧視性法律,還有9個國家正式通過了結束無國籍狀態的國家計劃。
然而,儘管取得了這些成就,世界各地仍有數百萬人沒有國籍,其中大部分都在亞洲和非洲國家。現在難以準確地確定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是無國籍或面臨無國籍風險.2017年,約有70個國家報告有390萬無國籍人,但難民署估計這只是“冰山之一角”,實際數字可能高出三倍。
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格蘭迪表示:“今天,我呼籲世界各地的政治家,政府和立法者立即開展行動,採取或支持在2024年消除全球無國籍現象的決定性行動。”。他強調,“從人道,道德和政治的角度來看,這都是正確的做法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都有權享有國籍,並且有權說 - 我有歸屬“。
造成無國籍狀態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驅動因素是國籍法中的問題,包括歧視。這對個人及其家庭的影響是直接的,甚至是可怕的。無國籍狀態意味著沒有國籍所附帶的一切:這可能意味著沒有教育,沒有醫療或合法就業的生活;可能意味著沒有結婚,擁有房屋和自由行動的能力;意味著生活在社會邊緣,沒有前途或希望。
格蘭迪指出:“無國籍人仍然面臨著行使基本人權的巨大障礙。消除無國籍狀態需要消除國籍法和習俗中的歧視。肯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和泰國等國家正在取得進展,表明通過政治意願和承諾以及協調一致的國家努力,可以通過獲得國籍改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
目前全世界只有25個國家在其國籍法中尚有性別歧視,阻止母親在與男子平等的基礎上將其國籍賦予子女;最近,馬達加斯加和塞拉利昂兩國修改了這方面的法律。
此外,在世界的幾乎每一個地區,都已啟動了一項解決無國籍問題的宣言和行動計劃。這些區域性舉措正在推動區域國家集團開展合作,共同致力於解決這一人權問題。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6項的具體目標之一便是消除無國籍現象,確保到2030年所有人都擁有合法身份。
Photo:2017年,生活在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一個無國籍家庭。該國的無國籍人大多來自其他前南斯拉夫的各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