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組織報告:大部分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球實施進度滯後

2019 年 7 月 18 日

糧農組織今天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與饑餓、糧食安全和營養相關的大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球實施進度出現滯後。

糧農組織首席統計師皮埃特洛·傑納裡(Pietro Gennari)表示,報告描繪了嚴峻的現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四年後,全球在消除饑餓及實現農業和自然資源(土地或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方面,倒退成為了一種常態。

作為首份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進展報告,糧農組織根據23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資料,以視覺化方式分析了其負責管理的四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目標2、6、14和15下的18項指標的主要全球趨勢。

糧農組織氣候及自然資源副總幹事瑪麗亞·海倫娜·塞梅指出:"可持續發展目標核心指標的實施進度落後無疑會使實現整個《2030年議程》面臨風險,並使確保為地球以及今世後代創建一個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的未來這一總體目標變得更難以實現。"

關鍵發現

饑餓人數上升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仍有超過8.2億人挨餓。世界饑餓人口連續第三年呈現上升趨勢,已經回到了2010-2011年的水準。與此同時,饑餓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略有增加,從2015年的10.6%上升至2018年的10.8%。

小規模食品生產者的收入大約是中大型食品生產者的一半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大部分農民為小規模糧食生產者,他們在獲得投入品和服務方面面臨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挑戰,因此,與中大型糧食生產者相比,他們的收入和生產率呈現系統性低下的狀況。

在大多數國家,小規模食品生產者的收入不到中大型食品生產者的一半。小規模糧食生產者與中大型糧食生產者的生產率差異也很明顯,但與收入差異相比不太突出。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糧價波動率很高

2016-2017年期間,糧食價格異常波動影響了逾三分之一的內陸發展中國家、四分之一的非洲和西亞國家,以及五分之一的中亞和南亞國家。另一方面,一般食品價格的適度上漲影響到了所有地區。

逾半數地方牲畜品種面臨滅絕危險

在提供風險狀況資訊的70個國家中,平均約有60%的地方牲畜品種面臨滅絕風險。從全球而言,7155個地方牲畜品種(即僅存在於一個國家的品種)中有1940種被認為面臨滅絕風險。例如,衣索比亞的霍格拉(Fogera)牛、巴厘島的山羊(Gembrong)。

然而,這一比例可能更高,因為報告未獲取剩餘三分之二的地方牲畜品種的風險狀況資料,特別是中東和近東、非洲和亞洲的資料。

該報告還警告稱,"保護動物遺傳資源的工作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並指出這些資源的保護力度似乎不足"。例如,全球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地方牲畜品種儲存了充足的遺傳物質,遺傳物質的儲存可用於恢復滅絕的品種。

保護植物遺傳物質的工作取得一些進展

植物遺傳物質的保護工作的進展較大。

截至2018年年底,99個國家和17個區域和國際中心的基因庫中所保存的全球植物遺傳材料樣本總計達到530萬份,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不過,出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現有材料被轉移至條件更好、符合標準的儲存設施,而非從實地採集了新的材料樣本。

報告警告稱,為確保作物多樣性所付出的努力仍然不足,特別是對作物野生近緣種、野生食用植物以及被忽視和未充分利用的作物物種的保護。

過度捕撈和可持續漁業國際文書在各國執行程度不一引發擔憂

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而1974年僅為10%。

該報告指出,儘管發達國家最近的漁業管理和漁業資源狀況有所改善,但在發展中國家,在生物可持續水準範圍內捕撈的魚類資源比例出現了大幅下降。

此外,在各項旨在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的關鍵國際文書的執行方面,約有30%的國家仍然處於低等到中等的水準,在各項旨在促進小規模漁民獲取生產性資源、服務和市場的關鍵文書的執行方面,約有20%的國家處於低等或中等水準。

水資源壓力

水資源壓力影響著各大洲的國家。然而,自2000年以來,大部分水資源壓力較大的國家都集中在北非、西亞和中亞及南亞。

熱帶地區森林損失最為嚴重

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喪失的森林面積與馬達加斯加面積類似,主要原因是林地轉為農業用地。損失的大部分森林位於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地區。

不過,2010-2015年期間全球森林損失率已經下降,而且亞洲、北美和歐洲森林面積的增加抵消了一部分損失。

扭轉惡化趨勢需採取的措施

該報告提出了一些旨在扭轉上述各種惡化趨勢的建議。

首先,如果農業部門,包括漁業和林業,能夠獲取充足投資,上述很多問題可能不會那麼嚴重。可是,該報告發現,儘管農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很大,但該領域的公共支出卻一直在下降。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業公共投資的相對價值最低。

報告強調,促進生產力增長和加強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抵禦和適應能力對於扭轉饑餓人口增長趨勢和減少極端貧困人口而言也至關重要。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價格異常會導致人們的食物獲取途徑和營養狀況遭到破壞。解決這一問題的可用措施包括改善價格資訊和基礎食品的供需資訊,使市場更有效地運作。

在緩解水資源壓力方面,主要措施包括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改善灌溉,以及減少城市配水網路及工業和能源冷卻流程中的損失。

 

最後,所有國家都需要緊急實施漁業管理和治理變革。這也將產生積極的經濟影響:總體而言,重新恢復過度捕撈的魚類資源可使每年漁業產量增加1650萬噸,使捕撈年收入增加320億美元。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