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科技產業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

2018年10月01日

 

美中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間的爭端,卻意外凸顯出臺灣在高科技產業所具的優勢。尤其是中興公司在美受制裁這段插曲,曝露出中國在推動其雄心勃勃的強國產業計畫時,面對的一個掣肘瓶頸——微晶片業這個軟肋。

當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第二大電訊器材商中興公司因違反對朝鮮和伊朗的貿易禁令進行處罰,而禁止美國晶片商向其出售產品後,這家公司陷入癱瘓狀態。儘管川普政府說服國會取消對中興的禁售令,中國雄心勃勃的產業計畫“中國製造2025”所帶來的疑慮和戒心卻並未消減。

 

儘管臺灣官員們曾一度表示,將在美中兩頭巨象爭鬥時審慎以待,避免傷及自身。但這個在兩個強權間處於獨特的敏感地位的島嶼,除了在政治上需要審慎行事,在科技層面,也意想不到地成為一個新的要地。

臺灣在高科技產業上的成就,似乎沒有比此時更能得以凸顯。它在微晶片業的全球領先地位,與中國在這個領域的滯後,形成鮮明的對比。

臺灣早在近40年前就開始構建其高科技產業。當時因污染而被許多國家擱置的半導體產業,在這裡生根,並得以迅速的成長。

 

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科技龍頭產業,其產值已達新臺幣2.6萬億元,占全台GDP的15%,從業人口達23萬。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產業的營業額占整個竹科營業額的4分之3左右。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長王永壯對美國之音介紹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成長歷程。

他說:“臺灣在李國鼎的時代決定發展高科技,選擇半導體產業,派了幾十人到美國RCA學習。過去半導體產業大部分都是IDT垂直式分佈,像Intel公司,集研發、製造和銷售於一身。臺灣把垂直的分工打破,變成水平的分工,在商業模式上做出創新。”

 

李國鼎被稱為中華民國科技教父,是臺灣科學工業園區建設和資訊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和宣導者。

王永壯說:“臺灣在半導體研發等方面都在持續前進,不然就不會一直在世界級重要的地位。我們的IC封裝、代工都是世界第一、IC設計是世界第二,記憶體產值全球居第四。”

談及美中貿易戰對臺灣產業的影響,王永壯表示,由於目前關稅針對的是美國進口自中國的產品,而其中多為電子電器和機械類產品,和半導體產品沒有很大關係。

 

他說:“半導體方面目前還看不出,因為大陸並沒有向美國輸出半導體。”

美中貿易爭端的核心在於中國不當的貿易行為。為快速提升中國在未來關鍵領域的競爭力和領先地位,中國制定雄心勃勃的產業計畫“中國製造2025”。這個產業計畫引起美國的關注和憂慮,擔心加劇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和政府補貼等方面的不當行為。

竹科管理局長王永壯說:“技術提升最快速的方法大概就是吸引人才,把技術帶過來。這大概是美國比較擔憂的部分。”

 

而臺灣目前同樣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在人才爭奪方面的挑戰。近來中國以高出臺灣薪資水準3到5倍的條件,吸引臺灣技術和管理人才的消息,引發島內,乃至全球性的關注。

路透社近期的一篇報導,揭示這個現象。今年稍早,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也曾揭示中國大陸以高薪吸引臺灣高階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帶槍投靠”的現象。

路透社報導說,臺灣工程技術人才在中國企業工作3年的報酬,在臺灣需要10年才能賺得到,更不用說一年8次帶薪休假,以及在住宿和孩子就學方面提供的便利。

 

誰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臺灣的高科技公司面對的是中芯國際這樣有著數十億美元資金支援的競爭者撒出的現金。

“中國公司缺少的不是錢,而是人才。”不願具名的業界人士對路透社如是說。“臺灣工程師是最有經驗的、能夠幫助我們培養本地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流動將會持續加快。”

人才流失加速,對於臺灣是個潛在的威脅。即便如此,臺灣在這方面也只能保持警戒,但不能完全切斷人才的流動。

 

科技部下屬的竹科管理局局長王永壯說:“人才本來就是流動的。世界各國人才,只要有舞臺,他就往那邊走。人才流動我覺得是自然現象。各國都在吸引人才,像美國在吸引世界最頂尖的人去呀,各國都一樣。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也吸引這些人才去。”

人才流動中需要警惕的是所謂的“帶槍投靠”的行為。王永壯說,工程技術職員進入公司時通常要簽保密協定,在不涉及洩密的情況下進行流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他說:“他如果是尊重這些規則,那當然是沒有問題。最怕的是他去之前就先複製公司的一些IP帶過去,也就是不當地吸引人才是不行的。中國也有很多的人在臺灣網羅人才,提出很好的條件。但是,你的知識是可以帶過去,你不可以把你發展的公司的智慧產權帶過去。這是不行的。”

臺灣的營業秘密法是處罰商業秘密洩露的依據。“如果有了這樣的行為,都會進行追訴,要上法庭,” 王永壯說,“一定有人不遵守相關的規定,公司為防止營業秘密洩露,也採取許多防範措施。”

 

政府能夠做的就是宣導產業保密,以過去發生的案例要公司做好防範。公司本身也訂立嚴格的規定。通常公司比政府要更在意商業秘密洩露。即便如此,產業界並不希望政府公佈更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法規。

業界認為,政府要維持產業的秩序,教育公司和工程技術人員遵守相關規定。如果發生這樣的違規行為,員警機關和檢察機關就會進行偵辦,協助業界把這些違反規定者繩之以法。

 

王永壯說:“產業界認為自己就能做非常好的保護,你只要訂好法律進行嚴懲,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時,你們能有辦法把這些人抓回來、關起來之類的。那其他的禁止這個不能怎麼樣,禁止那個不能怎樣,他們比較擔心的是這個。”

臺灣媒體報導指出,臺灣現有的營業秘密法已經有5年未更新,許多違規行為並未被相關公司舉報,因而令臺灣成為智慧財產權竊取行為的主要目標。

官方資料顯示,2017年違反營業秘密法的案例達21件,而在2013年,僅有8宗這樣的案例。

 

相對美國嚴格的出口管制,臺灣立法者提出的法規建議在業界遇阻。產業界擔心政府的管制措施會對其形成阻礙,甚至導致其無法經營。不過王永壯認為,立法者和業界將能夠在這方面達成妥協,有效預防和懲罰商業秘密的洩露。

美中貿易爭端至今尚未對臺灣的高科技產業造成直接的影響。臺灣去大陸的半導體廠商大多為中國的面板廠服務。一些IC設計公司和封裝公司過去,是為了搶佔中國本地的市場。這些公司包括聯電和台積電,但他們主要服務當地的市場,不是用於出口美國。

 

臺灣在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方面是有絕對優勢的。在IC設計方面,臺灣也是僅次美國,居於第二。但是,王永壯說,大陸的IC設計市場發展迅速,對臺灣形成壓力。

他說:“大陸的這一塊的市場方面起來得蠻快的,所以我覺得臺灣應該在在IC設計這一塊還是要持續培養人才,繼續做各種的產業運用等等。”

政府禁止像台積電這樣的廠商在大陸生產最先進的晶圓產品。王永壯說:“下二世代才可以過去。比如說,我隨便舉例,現在是5奈米,10奈米你才能過去;如果是10奈米的話,28奈米你才能過去,要隔幾個世代。”

 

王永壯說,現在各國都在講製造業回流,希望製造業本身就有比較高的就業率。所以美國在講“美國製造”,德國也在講“德國製造”等等。各國都是在這樣講。臺灣是在講持續提升在各方面的競爭力。中國在每個產業對臺灣都構成強大的挑戰,包括半導體,包括精密機械等等。像光電產業,政府都投入很多錢。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約五分之一的廠商是外商,像Intel等都在竹科設有工廠。在所有外商中,美商、日商最多。由於臺灣比較尊重智慧財產權,外商對在臺灣設立研發中心較少會有技術外流方面的擔憂。

 

王永壯強調臺灣在這方面的優勢。他說:“我是覺得現在都是open innovation(開放性創新),你的研發不可能是自己在完成。要合作,或者是一起開發新的應用,在這方面是比較必要的。所以我們當然是歡迎研發中心設在臺灣,能提升臺灣產業的技術水準。”

臺灣在發展高技術產業時面臨的挑戰,還包括所謂的“五缺”。對此,王永壯說:“缺電、缺水,政府都有一定的措施在推動。缺工是一直有這樣的現象。竹科長期都在徵召員工。臺灣的土地,最好是提高他的附加價值。人才不光是美國人才,世界各地的人才我們都歡迎。我們要出來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還要更能吸引人才。”

 

臺灣在維持半導體產業領先優勢的同時,還認識到不應將產業過於集中在一個類別。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目前是最核心的,但政府也在發展生技和精密機械等產業,希望產業結構更加廣泛。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