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3日
蘋果公司星期三發佈收入警告,將2019年第一季度收入預期下調10%。
蘋果將該季度收入預期下調至840億美元,低於之前預測的890至930億美元之間,並將毛利率從38%和38.5%之間,降至38%左右。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在給投資者的一封信,將蘋果收入預期縮水歸咎於中國經濟疲弱和美中貿易戰。庫克在信中表示,幾乎所有令人失望的結果都可以歸咎於中國經濟放緩。
他說:“雖然我們預計主要新興市場將面臨一些挑戰,但沒有預料到經濟減速的嚴重程度,特別是在大中華地區。事實上,我們業績指導中的大部分營收缺口,以及超過100%的營收同比降幅發生在大中華地區,涉及iPhone、Mac和iPad等產品。”
市場情報公司國際資料的中國區總經理霍錦潔認為,蘋果公司業績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嚴重影響。她在給美國之音的簡短電郵回復中說:“蘋果公司是第一個反映美中貿易戰影響的公司。大多數美國公司2019年在中國還將繼續面臨挑戰。”
但該公司的中國研究主任董長暉認為,蘋果的銷售下降更多源於蘋果創新能力不足。他說:“即使沒有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摩擦,蘋果本身一代一代技術的進化,不像過去每一代都有突破。而最近蘋果的技術突破,至少給市場的技術突破的印象很明顯放緩了。而相反的,蘋果的競爭對手,包括華為和三星等,各個角度的技術突破反而不次於蘋果,從某些角度講甚至比蘋果更好。”
他認為,現在消費者,特別是中國的消費者,在科技產品上有更多的選擇,所以他們不是非要使用蘋果的產品不可。
他說,如果一個品牌的產品不可替代,追尋品質和品牌的中國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國外產品。雖然中國和加拿大最近的關係緊張,但是“加拿大鵝在中國的(消費者)排隊情況也還是很壯觀。”
上個月有新聞曝出,中國有企業給買蘋果手機競爭者的華為手機的員工進行補貼。這從一定程度上加劇蘋果銷售額的下降。
《經濟學人》分析師馬志昂認為,這是中國的民族主義在美中貿易戰背景下的一次爆發,是中國政府鼓勵下產生的行為。
他說,過去中國與日本、韓國出現糾紛時,中國國家媒體曾鼓勵中國人不要買日本或韓國的產品。
他說:“雖然我不認為這是(中國政府)的官方戰略,但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都受到來自國媒(國家媒體)的影響。蘋果和華為的情況,跟以前發生的情況很類似。”
蘋果的收入警告使該公司股票在盤後交易中猛跌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