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創新是美中科技競爭的下一個戰場?

2019411

 

中國在人工智慧、5G通訊、量子計算等先端科技領域,不斷展現出超越美國之勢;而在政府預算削減和人才流失的壓力下,美國一向領先的醫學研究和醫藥產業也面臨壓力。

美國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對美國之音說:“中國仍然很落後,但他們在一些特定領域進步迅速,例如CRISPR基因編輯。”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15年在國情諮文中,首次提出“精準醫療計畫”,計畫投入2.15億美元,目標完成100萬人的基因組測序。中國同年跟進,也宣佈自己的精準醫療戰略,計畫在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人民幣,目標是一億人的基因組測序。

中國政府也在重點研究領域投入大量資金。2010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向個人出資的股份制企業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提供15.8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購買128台先進的DNA測序儀。透過這次收購,華大基因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2014年的DNA測序數據的擁有量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

 

2018年,經過CRISPR基因編輯過的一對雙胞胎女嬰在中國誕生,這一專案的主要參與人、原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說,基因編輯使她們天生具有對HIV愛滋病毒的免疫力。

阿特金斯說,美國要確保醫療行業的領先地位還為時不晚,但他擔心,美國政府對生物醫學領域的投資不夠。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今年三月發佈的一份報告說,美國政府對生物醫學科研的資助近年來增長緩慢。報告說,美國政府對國家衛生院(NIH)資助額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到2015年持續下降,2015年後有所上升,但2019年仍比2013年的水準低12%。

而川普總統最近提出的2020財年的預算提案,要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連續第三年削減預算。預算提案說,國家衛生院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要分別降低13%和12%。

 

批評人士說,這給美國科研人員帶來更為嚴峻的經費壓力,而中國等國家正以優厚的條件吸引美國的醫學人才。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殖基因組學中心(Center for Reproductive Genomics)主任寶拉·科恩(Paula Cohen)說,美國醫學科研正面臨“切實的赤字問題”。她同時強調,美國面臨的不僅是資金的壓力,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醫療領域的科研,美國將在“不遠的將來失掉一代科學家”。

 

科恩說,與之相比,越來越多的在美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工作,部分原因是中國提供的豐厚條件。

她對美國之音說:“我理解他們為什麼要回去……現在是中國科學家的好時候,尤其是年輕科學家。相反的是,美國年輕人卻在抱怨,要不斷地申請經費,又不斷地被拒絕,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

 

有分析警告,如果美國失去醫藥領域的優勢,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會面臨挑戰。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報告說,美國不能在藥品上依賴中國這樣的外國。報告說,正如美國政府問責局(GAO)指出的那樣,中國藥品的安全和效用存在問題。此外,美國國防部也對藥物的國內供應表示關注,提出不能在關鍵藥物的供應上依賴美國的競爭對手。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主席阿特金斯說:“中國仍然存在品質問題。他們的審批制度,他們的檢查制度、工廠,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美國的‘黃金標準’。他們可以改善這一點。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仍然存在品質問題……你不能相信他們的某些藥物。”

阿特金斯表示,警惕中國醫藥技術趕超美國,並不是杞人憂天。

 

他對美國之音說:“我們可以看到10到15年前中國在其他科技領域的情況,他們當時與我們的水準並不接近,但現在他們趕上來了。所以,沒有理由認為在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領域不會出現同樣的發展。在接下來的10到15年裡,他們將和我們一起獲得進展,這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已將這一點列為頭等大事。”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