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華盛頓研究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海兵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論壇,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軍美國市場的一個步驟。這些中國公司已經在美國的矽谷地區啟動當地的科技人才和資源,希望在汽車的電池方面有所突破。
馬海兵說,新能源產品要想在(消費)市場上真正佔有一席之地,不能只是靠政府補貼來發展,最終可持續性的研發與生產,還是要靠市場和消費者認可,必須要闖過市場這一檢驗關卡。
這位分析人士還表示,美國和中國的合作在仍然處於基礎科研階段的產品和產業方面,是比較可行的。但是在已經相對成型的產品和產業方面,即已經投入市場的產品方面的合作,則競爭的因素大於潛在的合作。
馬海兵說,在對待新能源產業/產品方面,美國雖然有政府/白宮的一些政策性引導和鼓勵措施,但大體上,一個產品最終成敗與否,要看市場和消費者對它的接受與否。
在中國現行體制下,產業的發展,包括新能源產品的研發,還在很大程度上(過度地)依賴政策的走向,還是上面制定某個目標之後,層層傳達、執行下去,和市場仍然有相當的、對於經濟發展不利的脫節。中國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是,所謂的乾淨能源產業和產品研發,往往還處於某個行業和產品在製造和運行過程中或許能夠保持“乾淨”,但總體環境還不能跟上步伐,還做不到多個環節都能夠相輔相成。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