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中國官方新華社9月15日報導,中國“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引起全球對於中國在航太探索領域快速崛起的關注。美國國會眾議院科學、太空和技術委員會9月27日召開聽證會,討論美國在美中之間的太空競賽裡,是否逐漸失去領導地位,以及美國要如何保持在太空計畫研發的優勢。
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眾議員、兼眾議院科學、太空和技術委員會屬下的太空小組委員會主席布萊恩.貝賓(Rep. Brian Babin)在聽證會上表示,如果美國政府無法積極應對目前中國迅速發展的態勢,未來太空領域出現的領導真空,將會由其他國家取代美國填補。
貝賓眾議員說:“如果不是由我們領導,其他國家就會取代我們。在航太領域的領導地位標誌著安全、技術能力超群與創新。我們未來是否繁榮發展,取決於我們在太空領域的領導地位。”
眾議院科學、太空和技術委員會主席拉馬爾.史密斯眾議員(Rep.Lamar Smith)呼應了貝賓眾議員的觀點,並強調,過去50年美國在太空領域保持世界領先,但其發展都致力於和平使用與太空世界探索,美國一直秉持著自由、法治和透明的原則。不過,當今中國的太空探索計畫和美國有所不同。他說:“中國航太專案的成功有不同的意涵。中國所擁抱的價值和美國也不一樣。不像美國,中國的太空計畫沒有軍用和民用專案的區別。”
中國航太發展軍民雙用合一 引發國會議員擔憂
美國國會議員同時擔心,中國野心勃勃的航太發展,其背後的真正目的在於軍事目標。出席聽證會作證的2049專案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執行主任石明凱(Mark Stokes)說,中國航太計畫發展採取軍民雙用,和美國軍用、民用分開進行有所不同。他說,驅使中國近年來迅速發展太空領域的主因之一,是中國希望以令人驚歎的太空探索成果,躋身於國際強國之列。石明凱強調,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航太發展專案,背後的動機都是一致的,最終目的都是以軍事目的作為考量,而中國也不例外。
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籍拉馬爾.史密斯眾議員表示,在地球表面,中國在南中國海爭端中的行為,突顯中國公然無視國際法;在太空領域,中國從事的反衛星試驗,再次印證了中國在外太空探索領域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史密斯眾議員在聽證會上呼籲,美國應該要重新樹立航空領域大幅優先的領導地位。
出席作證的專家們在聽證會上一致認為,近年來,中國雖然在太空領域發展快速,但目前還不構成與美國競爭的局面,只能說,中國逐漸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中國每年航太發展專案的預算,為美國航空太空總署的十分之一。不過,專家們也表示,中國有許多開銷可能是隱匿的、不透明的,所以無法真實反映出實際數字。
此外,由於美中之間的政治目標和價值有所不同,與會的專家不建議美國政府在航太發展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
北京計畫在2017年將月球探索器降落月球,並重返地球;在2020年達成火星探索任務;在2022年實現獨立建造大型太空站的目標。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0年4月15日曾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發表演說,認為美國在2030年代中期可以實現載人火星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在2013年5月發佈了2030年實現載人火星任務的長期計畫。而中國則計畫在同一個時間範圍內,達成太空人登陸月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