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激起高中生對種族主義的思考

2016.11.17

華盛頓
電影《我並不是種族歧視者,不是嗎?》跟拍12名紐約的高中生長達九個月,他們參與學習,有時候還就他們每天都要對付的偏見進行艱難的討論。

電影不在電影院播放,而是專門放映給一組一組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

這部電影的導演凱瑟琳·威金頓·格林(Catherine Wigginton Greene)說,家長們常常認為這部電影特別具有挑戰性。

她說:“他們看到,孩子們可能去跳舞,或者有不同種族的朋友,然後他們認為'哦好的,他們把問題都弄明白了'。但是我們在製作電影的時候意識到,孩子們並沒有,他們也不會跟家人談這個。”

電影在華盛頓一家大規模的多文化公立學校“伍德羅·威爾遜高中”(Woodrow Wilson High School)播放了很多次。

校長金伯莉•馬丁(Kimberly Martin)說她的學生需要這部電影。

她說:“從我來到這所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敢相信居然有的教室全部都是非裔美國人,或者全都是拉丁裔,還有的全部都是白人學生。”

學生詹姆斯•薩羅晉(James Sarokin)表示同意,學校學生的多樣化並不一定等同於種族融合。

他說:“老實說,我覺得一般來說白人孩子和白人孩子玩,黑人孩子跟黑人孩子一塊玩。”

這部電影讓學生阿米拉爾·哈德遜(Amilar Hudson)相信,去談論像自我隔離這樣的種族問題是最好的解決之道。不過,他承認,談論種族問題依然是一個挑戰。

“我認為那是最恐怖的部分,我知道這個國家存在種族問題,但事實上人們對於談論這個問題會感覺彆扭,這意味著我們幾乎是自卑地滿足了,滿足了現狀,”阿米拉爾說。

學生伊莎貝爾•蘇亞雷斯說:“我理解,如果聽到說你內心裡身不由己的是天生的種族歧視者,這是很難受的。但是如果因為你的膚色,你被認為天生低人一等,那不是更糟糕嗎?”

威爾遜高中的學生們成立了一個名為“共同之處”(Common Ground)的組織,鼓勵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互動,進行討論。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