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針對汞中毒的公約生效

2017年8月16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8月16日表示,《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當天正式生效。 這是世界上首個旨在結束重金屬汞污染給人類帶來健康風險並造成環境破壞的公約。

隨著《關於汞的水俁公約》在8月16日生效,締約國政府從此在法律上有義務在汞的整個週期中採取措施,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

汞是一種重金屬,能夠在人體內積累,被聯合國列為十大危害健康和環境的化學品之一。 暴露於汞會傷害大腦、心臟、腎臟、肺和免疫系統,特別對未出生的嬰兒和新生兒造成危害。

全球每年排放多達8900噸汞。 它可以通過含汞岩石的風化,森林火災和火山噴發而自然釋放,但更多的汞排放來自人類的活動,特別是燃煤、手工和小規模的黃金開採。 僅採礦就使70個國家的1500多萬工人暴露於汞中毒的風險中,包括童工。

可能產生汞污的其他人類活動包括生產氯氣和一些塑料,廢物焚燒,在實驗室中使用汞,在藥品、防腐劑、油漆和珠寶中使用汞。

汞容易蒸發,可以通過空氣遠離其原始排放源,污染空氣,水和土壤。 像其他重金屬一樣,汞在環境中持續存在,並在人體和動物組織中積累,特別是在魚類中。

締約國將根據《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的要求禁止開採新的汞礦,淘汰現有的汞礦,以及規範手工和小規模採金作業,以及在製造工藝中使用汞,同時在日常用品中禁止使用汞,包括化妝品、燈泡、電池和牙齒填料等。

該公約還力求減少在其他工業過程汞的排放量,例如燃煤電廠,廢物焚燒,水泥生產,並規定了有關汞的臨時儲存、汞廢物的處理、降低受污染場地的風險等方面的措施。

汞沒有安全的暴露水平,也就是任何一點接觸都是有害的,同時也沒有方法可以治療汞中毒,高水平暴露會導致不可逆轉的神經和健康損害。 食用被汞污染的魚類的人,在工作中使用汞的人以及生活在汞污染源或重金屬積累較多的寒冷地區的人們的暴露風險較高。

2017年對亞太地區育齡婦女的汞含量進行的研究顯示,太平洋地區96%飲食中魚類較多的婦女體內都有高水平的汞。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得名於日本的水俁市。 1956年該市暴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汞中毒事件。 該市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向水俁持續傾倒工業廢水。 食用了產自該海灣的魚類和貝類的成千上萬當地村民出現驚厥、精神病、意識喪失和昏迷。

目前共有128個國家簽署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其中有74個國家已經批准。

sourc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