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4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12月4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歐洲及中亞國家在減少食物不足發生率方面取得了良好進展,但該區域仍有大約1430萬人得不到所需的食物,而且營養不良問題日趨嚴峻。
聯合國糧農組織12月4日發布了題為《2017年歐洲及中亞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的報告。 該報告對一系列糧食安全和營養指標進行分析以評估各國在到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即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以及促進可持續農業方面取得的進展。
報告指出,該區域在近些年取得巨大進展之後,目前形勢似乎停滯不前。 糧農組織的報告納入了糧食不安全體驗分級表(FIES),對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2有關糧食安全和營養指標進展情況的分析進行補充。 這一新方法顯示,2014至2016年期間,該區域有1430萬成年人處於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
報告指出,營養不良以及營養不足、營養過剩和微量營養素缺乏為其主要表現形式,而該區域所有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一種以上營養不良情況。
報告發現,成年人口中的營養過剩是另一個重要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報告認為在2000年至2014年期間成年人的肥胖數量增加了30%。 東南歐國家的肥胖發生率最高,佔其成年人總數的26.9%。
今年的報告的主題是:通過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管理稀缺和脆弱的自然資源,確保糧食安全。 報告指出,歐洲和中亞區域的一些國家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和變異的影響,而且許多國家正在經歷氣候變化和變異對其農業生態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 已經收到有關作物、畜牧、林業和漁業部門損失增加的報告。
該區域的糧食需求在增長,消費模式在發生變化,城市化正在加速。 報告警告說,與此同時,該地區的許多生產體系已經不可持續,容易受到衝擊,包括源於極端天氣事件的衝擊,這使得未來生產率的提高變得不確定。 在這些條件下實現糧食安全將需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增長,抵禦能力的提高和自然資源的更有效利用。
糧農組織還對各個國家如何應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指出,儘管許多國家已經採取初步措施執行2030年議程,但是只有少數國家製定了解決糧食安全所有四大支柱的政策框架:供給、獲取、利用和穩定。
另外,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當天在糧農組織理事會會議上表示,國際社會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扭轉飢餓人口增加的局面。 他指出,全球飢餓人口達8.15億人,在經過十多年的穩定下滑之後出現了首次增長。 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肥胖和超重的人口也在增加,導致目前食品系統的成本增加。
圖片:菲律賓農婦在篩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