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19日
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球目前有將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缺水地區;與此同時,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幾乎每條河流的水污染情況都在惡化。 這是聯合國今天在於巴西利亞舉行的第八屆世界水論壇上發布的《2018年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的發現之一。 這份報告強調,必須通過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水資源挑戰。
聯合國《2018年世界水資源開發》顯示, 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消費方式轉變等因素,全球對水資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而這一速度在未來二十年還將大幅加快。
儘管目前農業仍是最大的用水行業,但未來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將遠大於農業需水量。 對水資源需求的增長最主要來自於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環。 其結果便是,濕潤的地區更加多雨,乾旱的地區更加干旱。 目前,約有36億人口,相當於將近一半的全球人口居住在缺水地區,也就是說一年中至少有一個月的缺水時間,而這一人口數量到2050年可能增長到48億至57億之多。
報告稱,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幾乎每條河流的水污染情況都進一步惡化。 未來數十年,水質還將進一步惡化,對人類健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威脅只增不減。
從全球來看,最為普遍的水質問題是水體中的營養物含量升高。 根據地區不同,這種情況還經常和病原體含量升高有關。 上百種化學物都對水質有影響。 據預測,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受到污染物影響的上升趨勢最為明顯。
水量和水質的變化趨勢與洪水和乾旱風險息息相關。 面臨洪水風險的人口數量預計將從目前的12億增長到2050年的大約16億。 目前,受到土地退化、沙漠化以及乾旱影響的人口數量大約為18億,從死亡人數和人均GDP社會經濟影響角度來看,這是最嚴重的一類“自然災害”。
報告還指出,生態系統退化是水資源管理不斷面臨挑戰的一個主要原因。 儘管全球30%的土地覆有植被,但其中至少三分之二處於退化狀態。 蒸發速度變快、土地蓄水量變低、地面徑流增多、土地侵蝕加劇,都將對水循環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自1900年起,全球大約有64%—71%的自然濕地面積因人類活動因素消失殆盡。
報告強調,生態系統惡化在歷史上造成了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 現在要避免重蹈古人覆轍,必須實現從對抗自然到順應自然的轉變,更好地利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取靈感於自然,著眼於管理水的可獲得性、水質和涉水風險,通過使用或模仿自然過程,致力於改善水資源的管理。
近年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引起了廣泛關注,主要體現在將這種思路納入政策制定的主流之中,包括水資源、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多樣性、環境、降低災害風險、城市居住地,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
第八屆世界水論壇 3月18日至23日舉行。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資源相關活動。 論壇由世界水資源理事會(World Water Council)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