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19日
健康及衛生
國際原子能機構與合作夥伴利用無人機投放不育蚊子的測試取得成功 ,該技術有望於明年在巴西獲得推廣,控制傳播寨卡病毒和其他疾病的蚊蟲數量。
去年,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一家非盈利機器人技術實驗室展開合作,開發了一套通過無人機部署蚊子的系統,與昆蟲不育技術相結合,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 上月,這套系統在巴西進行了成功測試。
昆蟲不育技術利用電離射線破壞雄蚊子的生殖系統,使其不育,再將這些不育的雄蚊大量釋放,與雌蚊進行交配,由於交配後雌蚊產下的蟲卵不會孵化,不會產生新的蚊子,經過一段時間,便能實現縮小蚊蟲種群的目的。
參與該項目的醫學昆蟲學家博伊爾(Jeremy Bouyer)表示,“迄今為止,蚊蟲的釋放機制一直是運用昆蟲不育技術控制疾病傳播的一個瓶頸。”
該技術需要在良好條件下,在一塊指定區域內,對大量昆蟲進行統一投放。 作為主要疾病傳播媒介的伊蚊,一生的活動範圍不會超過100米,給大範圍投放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此外,伊蚊的生理構造也很脆弱,其他昆蟲經常使用的高海拔飛機投放,可能會損傷它們的翅膀和腿,因而目前主要都是依靠費時費工的人工地面投放。
博伊爾表示,“無人機的使用是一大突破,為實現經濟高效的大規模投放,以及在人口密集地區投放鋪平了道路。”
博伊爾介紹說,無人機的重量不到10公斤,每次可以搭載五萬隻不育蚊子,能在五分鐘內完成20公頃範圍內的投放工作。 每次飛行的費用為一萬歐元,將釋放蚊子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此次成功試飛增強了人們對於無人機投放的信心,巴西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盛夏以及蚊蟲最多的季節,在部分城市和農村地區使用這一技術。
目前,原子能機構正與合作夥伴一起努力,進一步降低無人機自重,並將其可搭載的蚊蟲數量提升到15萬隻。
過去50年中,昆蟲不育技術主要用於抗擊地中海果蠅等農業害蟲,直到最近才運用到傳播疾病的蚊子身上。 該技術對於通過殺蟲網等傳統方式難以控制的昆蟲,以及需要減少殺蟲劑用量的地區尤其有效。
2015-16年,寨卡病毒在巴西和拉丁美洲的傳播,讓通過昆蟲不育技術控制蚊子數量的需求更加緊迫,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技術合作項目向受到病毒影響的國家提供協助,幫助他們迅速診斷病源,並加強他們運用這一技術抗擊蚊蟲的能力。
國際原子能機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核技術和平利用科技合作論壇。 該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組織於1957年由聯合國設立,為防擴散、安全安保與和平利用核技術貢獻力量。
Photo:這台名為“羅密歐”(ROMEO,遙控蚊蟲釋放行動的英文首字母簡寫)的無人機正在為控制傳播疾病的蚊蟲數量,拯救人類生命貢獻力量。 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無人機投放不育蚊子,減少傳播疾病的蚊蟲數量的實驗取得了成功,該技術有望於明年在巴西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