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
臺灣發展和加強自身國防能力建設,稱將在明年推出100%自我設計首架新式高教機的原型機,以此實現蔡英文政府提出的“國機國造”,加強國防建設和發展的戰略。不過有分析認為,未來臺灣自身的防禦能力,仍需要美國的軍售。
面對中國對臺灣的軍事威脅和恫嚇日益加劇,儘管近年來美國歷屆政府堅持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臺灣方面認為,要想具備防禦中國未來可能的入侵,也必須要走自我發展和建設國防能力的道路。為此,民進黨的蔡英文政府上臺之後,力主要“國機國造”,“國艦國造”。
為了落實“國機國造”的戰略目標,臺灣國防部規劃2017年到2028年編列686億新臺幣(約23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在10年打造66架新式高級教練機。根據合同規劃,2019年9月首架原型機出廠,2020年進行首飛,2026年66架高教機全部交貨。
2018年4月25日是臺灣公有民營航太工業龍頭企業漢翔航空公司(簡稱“漢翔”)同臺灣中山科學院簽約,承擔製造高級教練機(簡稱“高教機”)任務一周年。
漢翔總經理林南助日前表示,承接66架高教機的製造,時程緊迫,任務艱巨。漢翔為此不計代價,投入大量的前期研發資金和人力,新招聘大約700名工程師,目前各項生產進度按計劃進行,有些方面超出進度的時程。他說,對於工程師來說,繼續有機會從零開始,設計、製造、測試和維修飛機,能為他們積累寶貴的經驗,為將來設計和製造其他戰機做好準備。
他說:“其實高教機研發完成之後,這一批工程師是成熟的工程師,他們會具有很好的實力,所以我們會準備好。如果國家、國防部需要,漢翔會非常樂意承擔(生產戰鬥機)。”
林南助說,漢翔具有世界先進國家少有的戰機軟、硬體研發和系統整合設計能力,能達成“國防自主、科技本土”的政策目標。但他也同時承認,在最後一批本土生產的“經國號”戰機(IDF) 1999年底量產全部結束後,漢翔已經有近20年沒有再製造戰機。因此,目前漢翔面臨著很大時程上的壓力。
在中國第三代戰機殲10-C全面列裝戰鬥部隊,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和殲31完成試飛之際,臺灣為什麼要投入鉅資生產高級教練機。對此,漢翔總經理林南助說,臺灣空軍現有的高級教練機已經老舊,如AT-3的儀錶顯示系統為指標式,而F-16和幻象等二代戰機的儀錶顯示系統是數位化的。
他說:“但是,新式高教機就結合二代戰機所有的特性,在新式高教機裡先呈現了。所以,當一名飛行員在官校裡,或者在台東機場做訓練時,還沒有完成要去接二代戰機的時候時,他已經熟悉二代戰機所有的操作方式和顯示系統。這對空軍,對於培養其飛行員來說,多麼的重要啊!”
1981年,漢翔的前身“航空工業發展中心”開始研製和生產IDF經國號戰機。當時投入1200多工程師和大約300名外籍顧問。但是,這次從事高教機研發的工程師中沒有一位是外籍顧問。林南助總經理說,新式高教機百分之百由漢翔自我設計,飛機的元件大約百分之50左右為國產化。由於時間緊迫,原本可以國產化的元件,如發動機和顯示系統需要進口,這些系統雖然也需要出口許可證,但不屬於敏感技術,因此不存在供應方面的問題。他說,由於新式高教機顯示系統的軟體由漢翔自己研發,將來可以根據需要,提供適合不同機型的顯示系統。
林南助希望,未來高教機在滿足臺灣空軍需要之外,如果能夠出口到其他國家,將對臺灣航太工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不過,他承認,一些政治和外交上的因素,可能會限制臺灣高教機的出口。
有分析人士說,臺灣在軍機製造方面還遠落後於美國,臺灣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仍然需要向美國軍購,才能滿足臺灣自身禦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