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3日
人權
繼《牛津字典》2016年將“後真相”(post-truth)評為年度詞彙之後,《柯林斯英語詞典》將“假新聞”(fake news)列為2017年度熱詞。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自媒體盛行的時代,人們越發能夠“暢所欲言”,但同時“假新聞”也大行其道。 那麼何謂假新聞? 新聞自由的邊界又在哪裡? 在今年世界新聞日到來之際,《華爾街日報》的美籍伊朗裔資深撰稿人法納斯(Farnaz Fassihi)應邀出席聯合國在新聞自由日舉行的討論會。 在此之前,她接受了聯合國新聞的專訪,對“假新聞”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請聽聯合國新聞張立的報導。
新聞界曾有一句名言,叫做“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並一度被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奉為“金科玉律”。 然而,在互聯網賦予了每個人更廣泛、自由的公共話語空間時,假新聞已經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記者們不再需要費盡心思挖掘獨家消息,在數字時代,人人都成為了“記者”,拿起手邊的各種電腦軟件拼接一番,隨手上傳到社交網絡就能引發成千上萬的關注,甚至掀起一場激辯,然而內容是真是假經常難以分辨。 《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法納斯說,假新聞和壓制言論一樣危險。
法納斯:“在這個時代,許多人從社交媒體獲得新聞,公民記者也應運而生,許多分析人士和專家通過Instagram、推特(Twitter)以及各種手機應用程序上發表評論。你會從各種媒介上獲得大量新聞和評論,因此很難從這些信息碎片中進行篩選,並驗證其真假,但這是很關鍵的。對於傳統媒體記者來說,社交媒體和公民新聞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我們實時地獲取突發新聞,比如說敘利亞發生了化武襲擊,或者也門的活動人士和醫生在'推特'上發布有關當地動態的圖片和視頻,但是我們也要加倍小心,在把這些信息融入我們的新聞報導之前,要與我們信任的消息來源和機構就此進行驗證。所以這既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也讓我們的工作更加複雜。”
什麼是“假新聞”? 柯林斯詞典給出的解釋是“假借新聞報導形式傳播的錯誤虛假、聳人聽聞的信息。” 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以及新政府執政以來,“假新聞”這個詞已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一個熱點。 媒體不斷遭到抨擊,並被指責進行不公報導。
法納斯:“如果你問記者們何謂假新聞,那就是不是基於事實的,不能被證實的,但是在現今的政治風氣中, '假新聞'可以是指任何對政府進行批評的新聞,因此'假新聞'帶有著政治色彩。那些想要在國內和國外對政治事件施加影響的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利用這些媒介試圖呈現假新聞來取代事實,或者讓黑客或者派人以公民記者或新聞記者的身份發表言論,以及通過互聯網上的信息泡沫來影響公眾。當一些新聞事件發生,某個政黨或派別的支持者就在互聯網上開始評論或發布他們對事實的看法,因此,你會看到許多互相對峙的信息和所謂'真相',這對一個受眾、讀者或普通公民來說,真正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區分並獲得準確的信息則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
另一方面,在“眼球經濟”的刺激下,假新聞也成為了博得點擊量、轉發量的利器。 因此,在呼籲新聞自由的同時,人們需要思考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過度的自由或將帶來媒體公信力的缺失,以及新聞操守的底線不斷被突破。
法納斯:“我認為提高意識和促進對話是修正假新聞的兩個途徑。我不認為我們真的能夠解決數字世界帶來的艱鉅問題,或者我們可以真正地回到全球信息大爆炸之前的時代。但我認為我們談論得越多,我們越能夠吸引那些真正受過培訓的記者、專家對此發聲,因為我認為專業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對專業記者和活動人士或提供信息的公民進行區分,我們必須重視這些媒體帶來的通過大量驗證的事實,他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已經過驗證,並繼續支持、閱讀他們的報導,讓經過訓練的專業新聞報導能夠大行其道。我們正在接受培訓,因為我們所處的數字世界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前進,媒體機構也在進行調整以趕上新的時代。我們對新聞的使命進行了許多重組和重新思考,包括我們收集新聞的方式、我們提供的新聞的方式。”
就像很多記者一樣,法納斯為追尋新聞事實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伊朗長達20多年的報導過程中,她被伊朗當局列為“間諜”以及反對派與外國機構之間的代言人,因此無法再回到伊朗。
法納斯:“我在伊朗做了二十多年的報導。2009年伊朗發生反政府活動的時候,我在那裡。我一直寫關於伊朗的報導,同時我也是伊朗的黑客和政治宣傳的受害者,並且被當局列為間諜以及反對派和外國機構之間的代言人,這當然是十分荒謬的。即使我們早已預見到這樣的狀況,並且對在這種環境中開展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當你成為目標時,這對我來說是一筆巨大的代價,這絕非易事。我無法再回到伊朗,因為我擔心他們可能會逮捕我,這意味著我已經被迫從我的另一個家園流亡,並且可能再也看不到我的親友。對於像我這樣的記者來說,他們承擔重任,在這些環境中工作,做出極具挑戰性的報導,有時候我們必須付出沉重的個人代價。我們只想強調我們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願意承擔個人風險的記者對事實進行調查,那麼公眾只能 獲得來自政府的一家之言或他們撰寫的歷史,你知道這是不可接受的。我們需要人們在實地開展調查,不僅僅是對相關人士問責,同時也記載真相。”
目前,許多國家都在就“假新聞”通過立法予以規範。 法國宣布今年修訂新聞法,遏制“假新聞”借助社交媒體傳播;德國的《網絡執行法》也從今年伊始開始生效。 被捲入“假新聞”爭議的社交媒體巨頭“臉書”也採取各種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包括近期僱傭第三方“事實調查”公司對新聞的真假進行鑑別。
世界新聞自由日的創立緣於1991年非洲國家報業記者在教科文組織於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召開的“促進非洲新聞獨立性和多元性”研討會上所發表的宣言。 聯大於1993年宣布《溫得和克宣言》發表日5月3日為“世界新聞自由日”。 今年是世界新聞自由日25週年,主題是“保持對權力的檢查:媒體、司法和法治”。 它探討了司法與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在促進透明度、問責制和治理方面的互補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在今年世界新聞自由日致辭中指出 ,獲取有質量的信息需要努力對來源進行檢查並選擇相關主題;它呼籲道德和心靈的獨立。 這完全取決於記者的工作。 世界新聞自由日也提供了一個機會,突顯出這一專業在捍衛和維護民主法治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Photo:《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法納斯(Farnaz Fassihi)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接受聯合國新聞採訪。